為表揚傑出景觀作品對提升台灣優質景觀環境之貢獻,並協助推廣台灣優良景觀作品參與國際景觀設計競賽(如:IFLA Awards),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特舉辦「台灣景觀大獎」活動,期許台灣景觀專業積極與國際接軌,同時提升各界對於景觀環境品質的重視,以及對於景觀專業(landscape architecture)及景觀師(landscape architect)之認識。
得獎者: 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
得獎作品: 環山獵人登山步道建置工程
兼顧「文化歷史、生態保育、步道安全」之需求,將泰雅族老獵人圍獵過程與沿四季蘭溪二岸現地歷史場景逐一串連,包括淨化之地、yawqösiya 繩索橋、半穴居遺址群落、紅檜林砌塊石坡面等,工程期望能達到「文化引客」與「永續傳承」目的。對於遊客來說,獵人步道的建置可以開發寓教於樂的低碳旅遊經營模式,如結合周邊路線,包含武陵農場、雪霸國家公園及福壽山農場等知名景點及周邊原民部落,秉持越在地越國際的視野,使遊客充分感受到傳統獵徑的魅力。對於當地部落居民來說,更開啟跨越世代傳承的契機,它提供文化傳承場域,作為薪火,讓部落重新發光發熱,打造永續共榮的觀光建設。
起點段與雪霸國家公園通往志佳陽大山登山口路徑共線,途中右切進入第一個歷史場景:「淨化之地」,泰雅語稱為 gaga mengqösiya,而後沿四季蘭溪右岸續行,行經 24 公尺繩索橋,跨越四季蘭溪便抵達第二個歷史場景:「半穴居遺址群落」,泰雅語稱為 yawqösiya,是指水邊家戶的意思,之後回到步道續行而上,便抵達第三個歷史場景:「紅檜林砌塊石坡面」,泰雅語稱為 pöhaga bötunux,有一說為日據時期泰雅族人的防禦工事,現況為林務局紅檜林復育林區。
「環山獵人登山步道」是無數次的訪談與現場指認,從老獵人口中漸漸勾勒出屬於他們的狩獵文化與獵徑的輪廓,我們跳脫追求大量具象原民元素,「改以專注於部落與老獵人們世代相傳的無形文化」,適度的留白,並配合步道設施,篩選、刪減後轉譯再現,讓獵人步道不僅是觀光建設,更是部落文化傳承的重要場域,讓部落居民、獵人與耆老們有空間與機會,再次訴說出自己的故事。
全線步道採用減法設計,落實環境資訊整理,採用貼合現地之材料與工法,追求環境與觀光發展永續共存,別具意義,也為梨山地區的觀光旅遊增添新亮點,此外,藉由在地文化挖掘與保存, 重新開啟部落 6 歲至 67 歲間對話契機與場域。
以台 7 甲線觀光戰略位軸線而言,此工程的建置,大幅縮短了原武陵農場至梨山風景區的觀光旅程,遊憩節點之間的旅程時間從 60 分鐘縮短為 30 分鐘,同時藉由古獵徑步道的建置與歷史場景的再造,讓部落老獵人們再次踏入曾經的獵徑中,對旅客與部落後輩講述著只存在他們腦海中的口述歷史,時不時哼唱著古歌謠與即興演繹著口簧琴,大幅加深了台 7 甲線觀光軸線的遊憩體驗深度。
作品參與單位
業主/主管單位: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
規劃設計單位/監造單位:忠彥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
施工單位名稱:裕元營造股份有限公司
生態團隊:弘益生態有限公司
【獎項規劃的最佳領航者─規劃事項】
1. 協助報名全球各大室內設計獎項,包含德國紅點、德國iF、義大利A’Design Award國際設計大獎、美國IDA國際設計大獎、日本Good Design Award、韓國 K-Design Award、APIDA 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及各城市設計獎項等。
2. 請來電02-2501-9868分機16。或email至[email protected]